农村污水处理工艺分析(下)
2021-11-15 来自: 环保水圈 浏览次数:708
2、推荐方案确定
考虑到造甲乡宋岗村人工湿地工程的出水水质要求,采用潜流人工湿地比价较经济适用。潜流与自由表面流人工湿地两种组合方案优缺点比较见下表:
通过比较,选用潜流湿地作为人工湿地处理设施,对BOD、COD、SS、重金属等污染指标的去除效果好,且很少有恶臭和滋生蚊蝇现象。
3、人工湿地工程工艺流程的确定
考虑到本工程出水水质标准较高,经过人工湿地处理很难保证出水能够达到GB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三级标准,为保证出水达标,保证良好的硝化、反硝化效果,为此在人工湿地组合工艺前面增加预处理过程,促进硝化,根据研究结果与实际工程经验,提出利用生物滤池作为预处理手段,利用细菌和藻类的共同作用继续进一步降解水中的污染物。
生物滤池法是在砂滤池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生物处理法。该方法是利用滤料表面形成一层生物膜来净化水质。在滤池内,废水由于重力作用自上而下的连续流经滤料,使被吸附和吸收的物质在氧气的作用下进行氧化分解。同时,微生物以有机物的营养进行自身繁殖。一部分附着力差的微生物在废水的冲刷下会不断脱落,随水流流出滤池,此时新的微生物不断生长,随着水膜和流动水膜之间的混合稀释,氧的扩散和吸收,微生物新陈代谢,有机物分解等过程。整个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的综合过程。
各户污水经化粪池出水由管道进入生物滤池,利用滤料表面形成的一层生物膜净化水,由于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进入到该系统中的有机物主要为难降解的。故在此种情况下,自养菌的硝化菌占有优势,氨氮去除率能达到百分之五十以上,该生物滤池出水进入人工湿地采用配水管均匀分配到每湿地床中,在湿地床中,水中的剩余污染物质经过吸附、微生物降解、吸收等多种途径去除。从潜流出水水质基本可以达到设计要求。在人工湿地上种植芦苇、香蒲等挺水植物,使整个湿地的物种呈现多元化特征,提升湿地的自然价值和人文价值。经过人工湿地净化后,经给水管到出水收集池。
各户污水经人工湿地出水汇集到氧化塘在阳光照射下可能会有藻类进入出水中。
综合考虑后,推荐采用如下污水处理工艺流程:
利用生物滤池作为预处理手段充分硝化,减轻后续负担,出水流入到潜流湿地中,进入人工湿地采用配水管均匀分配到每湿地床中,在湿地床中,水中的剩余污染物质经过吸附、微生物降解、吸收等多种途径去除。从潜流出水水质基本达到设计要求,各户经人工湿地出水汇集到氧化塘,经氧化塘后可农用或排放河道。
1、工艺完善、技术成熟、功能稳定可靠,具有耐冲击负荷。
2、预处理采用生物滤池,增强硝化能力,提高氨氮的去除率。根据水平潜流段工艺特点,在此阶段主要发生反硝化,大大降低总氮含量,且剩余有机物得到进一步去除。后续自由表面流湿地和氧化塘起巩固,强化作用。
3、考虑污水成分复杂等特点,在工艺设计上采用了低负荷,长水力停留时间,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污染物的去除,且具有抗水力、有机负荷能力。
4、在生态段通过基质吸附、植物吸收、微生物利用等综合作用,脱氮除磷,且整体工艺采用低负荷、长水力停留时间的运行方式,更有利于难降解污染物的去除。
四、工段说明
1、化粪池
化粪池采用砖混结构,外表涂上防水砂浆,主要用于废水的预处理,降低污染负荷。
2、生物滤池
采用砼构造,外表涂上防水砂浆。主要功能是利用其中的生物填料增加表面积,增加生物菌的附着,通过微生物的代谢特性分解有机物。污水在此停留一段时间,以利于污水中的有机物得到充分降解。
3、人工湿地
采用砼构造,外表涂上防水砂浆。人工湿地对废水的处理综合了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种作用。是人工湿地法处理污水的核心部分。湿地系统成熟后,填料表面和植物根系将由于大量微生物的生长而形成生物膜。废水流经生物膜时,大量的SS被填料和植物根系阻挡截留,有机污染物则通过生物膜的吸收、同化及异化作用而被去除。湿地系统中因植物根系对氧的传递释放,使其周围的环境中依次出现好氧、缺氧、厌氧状态,从而通过硝化、反硝化作用将污染物除去,实现达标排放。
4、出水池
通过分布在人工湿地末端的管道集水并自留入出水池,出水池中的水经过沉淀后排入下水管道,通过对集水池的采样化验,可以判断人工湿地系统的运行情况。
5、氧化塘
分散式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经污水汇集进入氧化塘,氧化塘经过自净能力,有效的进一步净化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