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水调试案例分析(一)

2022-12-06  来自: 中国水网 浏览次数:346

衡美水处理为您介绍一项环境保护知识——废水调试案例分析

一、某厂用A-O法处理含有氨氮污水,以前运行正常,经常在回流沉淀池出现污泥厌氧反硝化,引起污泥上浮现象,污泥流失,影响出水水质。如何解剖?

废水调试

答:解决办法

1、控制好反硝化条件,尽可能去除硝酸氮;

2、增加沉淀池的出泥量,以降低沉淀池的污泥层高度,使污泥在泥层的停留时间减少,可防止污泥缺氧;

3、条件允许的话(不影响缺氧区的缺氧环境)尽可能增加好氧区的溶解氧,使进入沉淀池的污泥不缺氧。上述一条是为了使进入沉淀池的硝酸氮大大减少,不会发生严重的反硝化,后二条措施是即使有大量硝酸氮进沉淀池,但由于不缺氧也就不易发生反硝化。

二、目前厂处理规模为4万吨/日,有两个浓缩池,设计污泥量为5600kgDS/d,污泥负荷为50kgDS/m2•d。但因施工造成两个池的进泥和出泥不平衡且不容易调整。经常造成一池污泥过多发生厌氧并导致浓缩机负荷过高烧坏电机。

在一个浓缩池故障不能及时排除的情况下,采用单池运行,污泥量在4000kgDS/d左右,污泥负荷为61kgDS/m2•d。在此负荷下运行,该池没有出现因负荷过高而导致浓缩机故障。单池运行比双池运行管理简单且出泥稳定。试问,浓缩池的负荷可达多少?理想范围又是多少?

答:是管理不当造成的,二池的进泥量可以通过进泥阀调节的,如果因施工问题二池进泥量不能调节,那浓缩池的出泥量总可以调节吧,进泥量大,又不能关小,就要增加出泥量,把出泥调节闸门开大,使池内污泥层下降,这样可减少浓缩污泥在池内的停留时间,以防污泥发酵。浓缩池还可以交替运行,运行管理中的调节手段是多方面的。至于浓缩池的负荷等与污泥含水率、性质等有关,各厂的情况都不同的。

MLSS可用悬浮物的方法测定吗?

答:MLSS只是很粗略地表示污泥中微生物量的多少,当然不能用悬浮物的方法测定,因为MLSS包括固定固体和挥发固体二类,固定固体是无机物,挥发固体是有机物+微生物,如果用悬浮物的方法测定。一些溶解性的有机物和游离细菌就流失了。

、在运行过程中,氧化沟表面有一层厚厚的污泥堆积,粒径约1mm左右的污泥颗粒泛黄,时常会造成二沉池大量飘泥,污泥返白,有絮体随出水一同流出,SV30迅速下降,处理效果丧失,堆积污泥减薄消除。周而复始,请问其成因和控制措施。

答:说明污泥已失去活性,使ESS增加。有二种可能:一是污泥自身氧化;二是污泥中毒。从你所描述的现象看,前者的可能性大,可测定一下比耗氧速率,即内源耗氧速率与基质耗氧速率之比来确定,针对性采取措施。

AB法A段如何控制?是从一沉池以等同的流量给A段连续回流吗?SV30应控制在多少?

答:A段的回流比应该大一些,但也不能使污泥在一沉池的停留时间太短,虽然A段主要是吸附为主,但也有一定的生物降解作用的,生物降解大多在沉淀池内进行,只有将吸附在污泥表面的有机物降解,才能恢复吸附能力。应该用MLSS来控制,在污泥沉降性能稳定时也可用SV30,要根据实际情况。

、如果一家污水厂运行一两年处理效果没达到较佳状态,那是不是应该考虑重新培菌(换泥)?换泥跟开始时的培菌有什么不一样呢?

答:不用换!如果运行条件不变,换了也会一样的,即使你用优势菌种投加也没用,只能维持一段时间,重要的是控制好运行条件,如果是设计上的的问题要及时整改。

调试工业废水工艺为水解+厌氧+好氧池1+好氧池2+沉淀。由于安装问题,曝气池布气不均匀(圆形曝气头曝气),每个曝气器处,均有一个类似喷泉上下翻滚(直径1m左右),曝气不均,对处理效果有多大影响?还发现曝气区填料挂膜较少,镜检有大的后生动物,没有发现其它生物,填料生物膜表面淡黄,曝气区外的生物膜厚达3cm,解示

答:情况不是曝气不均,是正常现象。还如生物膜把填料基本覆盖就很好了,至于说曝气区外的生物膜厚达3cm就是严重结球了,要采取措施,如用大气量冲刷和厌氧脱膜等措施。

八、请问有关接触氧化池的下例问题。

1、接触氧化池在放空时,填料上污泥能存活多少时间?

2、当接触氧化池处理能力下降时,要不要投加营养?

3、对于泡沫,加煤油消泡你认为有效吗,若有效通常要加多少?

答:三个问题回答如下:

1、接触氧化池放空后并不是生物膜污泥能存活多长的问题,而是要避免软性填料晒干而板结,板结后再浸放水中就很难再伸展开,要防止这样的情况出现;

2、接触氧化池处理能力的下降应从多因素考虑,其中生物膜的厚度控制很重要,膜太厚会严重影响处理能力,还要注意池放空时只能缓缓放,否则挂有大量生物膜的软性填料架会倒塌或变形;

3、化学性泡沫用水喷淋较有效(不能直接用水冲),我不赞同用煤油之类的方法消泡。

厂近一周的进水、出水及生化池各数据平均如下:

进水:BOD:253;COD:810;PH:7.9;SS:286;色度:32倍;氨氮:28;总氮:64;总磷:6.0;

出水:BOD:4.8;COD:74;PH:8.1;SS:12;色度:8倍;氨氮:7.6;总氮:22.8;总磷:1.02;

生化池:MLSS:4200;MLVSS:2340;SV:47.2;污泥指数:118.9;泥龄是35天。

采用的是改良型活性污泥处理工艺,目前的进水大约只有2.5万吨/天(设计是5万吨),大部分是工业废水,另有少量高浓度的垃圾渗滤液工艺流程是曝气沉砂池-后生化池-后二沉池,没有设置接触池与水解池。生化池是鼓风机供气,深水转碟曝气,连续进水时溶解氧达不到1mg/L,停止进水后溶解氧缓慢上升至4-5mg/L左右。进水的严重超标及构筑物的缺陷,导致了生化池的负荷很高,且污泥浓缩池很小(180立方),有相当部分剩余污泥重回到进水泵房去。

遇到问题如下

1、二沉池在进水后经常发现有活性污泥悬浮颗粒,是静沉时间不足还是难以沉淀?

2、三个二沉池均发现聚集的红虫(水蚤),水蚤好像是处理水质好的表现,是不是因为污泥浓度高导致大量繁殖?

3、二沉池有时发现有薄薄的一层飘泥,是不是污泥的沉降性能很差,生化池曝气不足?还是污泥回流不及时?

4、二沉池三角堰板上容易青苔或是藻类滋生,有什么方法克服?

5、认为污泥已老化严重,要将MLSS控低为3000-3500之间或更低些,增加剩余污泥排放量,降低泥龄,这样生化池的耐冲击会不会下降?出水水质会不会上扬?

答:污泥是有些老化,但不算很严重,泥龄已达35天,按此推算,污泥负荷不到0.03。控制目前污泥浓度的2/3就足够了,应该逐渐减少污泥浓度,水蚤对出水没影响,分析取样时不要取到水蚤。还要注意沉淀池泥层控制,二沉池三角堰板上青苔和藻类只能人工清除。

石油化工废水两级生化处理,一 级是圆形完全混合式曝气池,二级是推流曝气池,一 级DO0.2mg/L,二级DO5.0mg/L。这段时间一 级生化进水PH8.0,出水6.5,二级生化后PH5.78,超出指标6-9的范围,是怎么回事?

答:一 级DO低很正常,因为污泥负荷高,一 级pH下降的原因可能是负荷太高发生酸化,二级出水pH下降可能是硝化反应消耗碱度造成的。

十一、氨氮的去除,除了要有充足的碳原和足够长的污泥龄和保证足够的回流,回流是回流好氧池出水还是二沉池底部回流?我现在调试氨纶废水,原来设计回流好氧池出水,可实际上是,若回流量达一倍时,就不能保证前边缺氧池的厌氧环境,我师傅说好氧池溶解氧控制在1mg/L左右会好些,这样说是否对?

答:根据介绍应该是前置反硝化,需回流好氧池的出水和二沉池污泥。你说若回流量达一倍时,就不能保证前边的缺氧池的厌氧环境的话不妥,缺氧区不等于厌氧,DO小于0.5mg/L就可。你师傅说好氧池溶解氧控制在1mg/L左右也是有道理的,这样可防止缺氧区DO大于0.5mg/L。

如果好氧区DO在1左右,出水回流量在一倍时,缺氧区DO仍大于0.5mg/L时,不能再降低好氧区的溶解氧,也不要随意减少出水回流量(进入缺氧区的硝酸氮会少),此时可在不影响二沉池泥水分离效果的前提下,减少二沉池出泥量,将池内污泥层升高,使污泥在二沉池内的停留时间增加,使之处于缺陷氧或无氧状态,这样也有利于避免缺氧区DO上升。

二沉池出泥量减少不会影响回流至反应池的污泥量,因为在二沉池内泥层升高的情况下,污泥在泥层中的浓缩时间长了,这种情况下出泥量减少了但出泥的浓度提高了。如果是接触氧化工艺,出水要回流,污泥就不回流了。我不赞成用前置反硝化。因为出水回流的能耗大,回流量大要求反应池容积也大。关于去除硝化菌的说法不妥,但明白你的意思。

十二、

1、车间试车,造成进水很不正常。昨天COD有6000,而设计只有600。应该采取那些措施,使出水尽快恢复正常?

2、空压机房的风压有8公斤,而又没装减压阀,他们解释曝气管的流量阀一样可控制压力。请问一下,是不是风压过高造成的曝气不均?

答:进水COD大于设计值的十倍是无法达标的,应增加供氧量,减少排泥量或不排泥,目的就是控制好污泥负荷和供氧量。但要注意:减少排泥量或不排泥是暂时的,当经过一个反应时断后(至少半天)就应该加大排泥量。

上述措施的目的是先让污泥与高浓度污水混合、吸附,经过一段时间后,部分有机物降解,但仍有大部分有机物吸附在污泥上,让其随污泥而排出系统,这样可使系统尽快恢复正常,因为这样高浓度的废水一般不会特续很长时间的。风压达8公斤是肯定不行的。

关键词: 废水调试   案例分析   衡美   水处理  

衡水市衡美水处理设备有限公司,专营 浅层砂过滤器 过滤器 全自动加药装置 原水处理设备 等业务,有意向的客户请咨询我们,联系电话:0318-2987119

CopyRight © 版权所有: 衡水市衡美水处理设备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衡水航宇 网站地图 XML

本站关键字: 反渗透设备


扫一扫访问移动端